


Connect©项目
基于依恋原则
提供给父母和养育者的支持项目
家有青春期儿童和青少年

青春期的字面意思是“长大”,在生命的这个阶段,我们既不再是个孩子、却也还不是成年人。
在青春期,儿童和青少年在神经生物学、认知和人际关系方面都发生了剧烈的转变。这些不同变化的交织融合,使青春期成为一个“敏感”的发展时期。他们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喜爱寻求感官刺激、并追求冒险,他们的脆弱性增加,但成长的机会也随之增多,充满可能性。
“我是谁?”以及”寻找自我”是青春期的儿童青少年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这个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青少年与身边人的关系,特别是与父母的关系。父母们经常会感到无所适从,陷入矛盾的漩涡。
你曾经担心过你十几岁的孩子吗?
你觉得你和孩子的关系随着他们进入青春期而改变了吗?
你有时会感觉被推开吗?
你是否有时会感到和孩子交谈时,你的好多话都不对,孩子充满了厌烦的情绪。
你是否感到原本乖巧或者热情健谈的孩子,似乎突然之间被一个咆哮阴沉的“外星人”所接管。
您是否感到有时刚刚和孩子的关系进了一步,但是没过几天又“一夜回到解放前”。
......

在青春期,儿童和青少年越来越多地从家庭关系转向同伴关系,进而转向更广阔的世界。
大卫·赫伯特·劳伦斯生动而有诗意地描述过这个过程:
青春期前的孩子和青春期后的孩子完全不是一回事[…]如今,一个新世界、一个新天堂、一个新地球。如今,新关系已形成,而旧关系的重要性退居后位。如今,父亲和母亲不可避免地让位于男主人和女主人,兄弟姐妹让位于朋友[…]一个亲密关系的全新领域。旧的纽带变得松弛,旧的爱在消退。与父亲和母亲的纽带现在松弛了下来,尽管这纽带从未断裂。亲情虽然永不消逝,却在逐渐减弱。
那么,父母该如何在青春期这个棘手的水域支持他们的孩子呢?
有确切的证据表明,与父母的良好关系可以保护青少年在青春期免受危险,并帮助他们茁壮成长。我们称之为依恋!

拥有安全依恋的孩子能够舒适地探索自己周围的环境——不会非要紧紧黏着我们——他们可以自由地学习周围的新事物、发展新的关系。
当需要帮助的时候,孩子也很乐意来找我们。他们不会试图掩饰自己的恐惧,也不会在沮丧时回避我们的安抚。
安全的纽带一方面给他们提供了舒适和安全的良好平衡,另一方面也为其学习这个世界上的新事物提供了支持。

Connect©项目由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教授、加拿大研究主席(青少年临床心理科学)Marlene M Moretti博士领导开发。Connect项目基于实证研究,重点关注安全依恋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为父母和养育者提供父母小组活动,进而促进家庭中的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交、情感和行为的调整。

在美国加州儿童福利循证交流中心 (CEBC) 的科学评级中,Connect©项目被评为 1 级,即最高级:有研究证据充分支持。

在加拿大温哥华运行的Connect©项目父母小组
Connect©项目是一个为期10周的项目,通常由12-14名家长组成固定的父母小组,每周与两位训练有素的引导师会面90分钟。每次活动都会围绕依恋原则,为家长们提供关于亲子关系和青少年发展的新视角,家长们会观看角色扮演并尝试自己练习,进行反思训练。
Connect©项目不是父母互助小组,也不是亲子课程。我们希望通过协作式、与父母互动的方式,培养养育者的敏感养育技巧,以提升儿童青少年的依恋安全感。
在参加完Connect©项目之后,父母们汇报:
青少年的行为问题(例如攻击性行为) 减少了;青少年的情绪问题(例如抑郁、焦虑)减少了;父母满意度增加了。
97% 的父母
感觉自己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孩子了;
95%的父母
感觉能更好地理解自己作为父母的角色了;
86% 的父母
在运用自己在Connect©项目中学的东西时,看到了亲子关系中的积极变化。
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既是“安全基地”,又是“避风港”,它会极大地支持孩子向外的探索,进而提升孩子处理人际冲突、学业压力等重要情境的能力,变得更有能力思考和反思。
想要了解更多国际范围内运行的Connect©项目父母小组的家长反馈,请翻至文章下部。
针对在中国已经运行的小组的研究显示:
参与者的完成率为97.2%。完成研究问卷的父母(n=33)中,对小组的满意度为100%,87.9%表示小组超过自己的预期,97%表示会向他人推荐Connect©项目。


Connect©项目
基于依恋原则
提供给父母和养育者的支持项目
家有青春期儿童和青少年

Dr Marlene M Moretti
玛琳.M.莫雷蒂 博士
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加拿大研究主席,青少年临床心理科学
国际情感与依恋协会董事会成员
第九届国际依恋大会(IAC)主席
Connect©项目的故事(The Connect© Story)

Connect©项目中国工作团队
Connect©项目目前运行的语言版本包括:英语、法语、瑞典语、意大利语、中文、西班牙语。
2019年,深泉心理工作团队访问温哥华,与玛琳.M.莫雷蒂教授会面,共同确定Connect©项目(中文版)的研究与推广计划。
2020年,Connect©项目(中文版)的开发工作有序进行。
2021年,8名国内的心理学专业人员接受Connect©项目(中文版)引导师系统训练,开始运行督导下的Connect©项目父母小组。
2022年,Connect©项目(中国)工作团队受邀通过在线形式参加在葡萄牙里斯本举办的国际依恋大会-Connect©项目会前会,分享运行经验。
2023年,吴倩、张志勇代表Connect©项目(中国)工作团队,受邀参加在意大利帕维亚大学举办的基于依恋的养育干预国际大会,并联合发表报告《在中国文化的情境下理解Connect项目的应用》。
Connect©项目运行团队
总督导:玛琳.M.莫雷蒂 博士
Connect©项目中国负责人:张志勇
国际协调人:鲍琳
运行统筹:高宇
Connect©项目中国研究与应用发展小组成员
吴倩 肖斌 许晶晶
张宏宇 张丽 张雯 张志勇
2024年,Connect©项目父母小组将继续在评估下运行。
引导师带领的父母小组将从组员招募、入组前访谈、到父母小组,都将在完整的评估框架下运行。在本阶段运行的父母小组还将加入Connect©项目的中国研究。
注:Connect©项目的运行、评估、督导和研究将遵循保密原则以及伦理要求,小组成员在不同的阶段需要填写相关的调查表、反馈表和问卷等,所有信息将保密。

Connect©项目父母小组
谁适合参加
您只需是普通父母,不必接受过心理学或依恋理论的培训。
您家中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13-18岁),您对亲子关系的现状感到焦虑和沮丧;对处理亲子之间的冲突感到困难;渴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善亲子关系。
您需要有充足的时间参加小组活动。
您需要依据小组督导、评估和研究的要求,参与到相应环节的协作工作中。(例如:评测问卷的填写等等)
您需要与引导师之间不存在双重关系。(例如您不是引导师的来访者,引导师会对此做出评估。)
第四小组招募及运行过程
提交申请
对Connect©项目感兴趣,且符合招募条件的家长填写申请表,提交至项目组。
入组前访谈
项目组根据申请表进行初步审核,安排通过初步审核的家长与小组的一位引导师进行一次一对一的视频访谈,30分钟。了解家长的需求、兴趣,并评估与本小组的匹配度。
父母小组(10周)
每周,所有成员与两位引导师会面90分钟(注:第1周及第10周为150分钟)。每次父母小组活动都会围绕依恋原则,为家长们提供关于亲子关系和青少年发展的新视角,家长们会观看角色扮演并尝试自己练习,进行反思训练。
双引导师带领
引导师介绍
吴倩

动力学取向心理咨询师,私人执业。
国际依恋联盟中国分会(IAN China) 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游戏治疗学部委员。
中国心理学会会员,美国游戏治疗学会会员,日本箱庭疗法学会会员。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
日本早稻田大学心理学专业博士课程进修
中美精神分析联盟(CAPA)高级组毕业;英国精神分析学院“中英儿童青少年发展与养育连续项目”讲师组(B组)毕业;系统接受心理动力学、箱庭疗法、游戏治疗、艺术治疗、基于认知疗法的正念治疗(MBCT)、性健康教育等专业训练。
曾担任北京和睦家医院卫星诊所心理咨询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高校兼职咨询师。
曾承担北京师范大学、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北京语言大学、中华女子学院等高校的心理学教学工作及科研项目。
畅销书《断舍离》首版译者;新书《打开心智之门》广受关注。
其他译著包括《心的处方笺》、《最棒的男孩》、《我们为何如此不安》等十余本。出版合著《聪明养育:像科学家一样养孩子》。北京人民广播电台“1039都市调查组”“家里家外”、“城市漫生活”节目嘉宾;辽宁卫视“爱幼科学说”节目专家;果壳网万有青年LIVE直播节目专家;网易亲子专家顾问团特聘专家。

张宏宇
博士,副教授,临床心理与咨询方向专硕导师,北京高校心理中心专职教师,。
国际依恋联盟中国分会(IAN China) 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系统注册(CPS临床心理注册系统)注册心理师(注册号:X-21-911)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爱尔兰考克大学心理学系访问学者,清华大学心理学系访问学者
第三届中挪精神分析连续培训项目高级组毕业
国际成人依恋访谈(AAI)培训项目
其他主要受训项目:第三届中英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师学院制连续培训项目、德式行为治疗、治疗性评估(TA)、东方明见第十三期督导师培训等专业长程培训,以及罗夏墨迹测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2)、早期记忆程序测验(EMP)、吴泰格绘画投射测验(CWS)等测验的受训并获得临床施测资质。
在高校及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接待心理咨询个案7000+小时。
专著《自杀心理的解析与评鉴》,参与翻译《压力管理策略》、参编《人类心理十万个为什么丛书》、《社工心理咨询实务技能》等书籍,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2项,其他课题3项,公开发表专业论文三十余篇。
运行安排
运行形式:
线下
地点:
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东路115号三空间家园
时间安排:
入组前访谈(视频,30分钟)
2024年4月1日-5月8日期间,具体时间待定。
父母小组(10周)
固定安排在每周六上午
2024年
5月11日 9:00-11:30
5月18日 10:00-11:30
5月25日 10:00-11:30
6月1日 10:00-11:30
6月15日 10:00-11:30
6月22日 10:00-11:30
6月29日 10:00-11:30
7月6日 10:00-11:30
7月20日 10:00-11:30
7月27日 9:00-11:30
1.本小组最低开组人数:8人;如因不可抗力导致小组无法如期举办,将会延期举办;如遇不可预知的原因影响某次小组运行,运行日期会向后顺延。
2.所有参与小组的成员需签署保密协议和知情同意书,遵守项目组的活动安排,共同保持小组秩序。
3.小组将在完整的评估框架下运行,成员在不同阶段填写的相关调查表、反馈表和问卷等,所有信息将保密。
费用
入组前访谈(视频,30分钟)
200元
父母小组(10周)
8800元
4月25日前交费
单人早鸟价:4500元/人
双人早鸟团报:3900元/人
父母同行:3500元/人
特别福利:转发课宣至朋友圈
可减100元(一次有效)
申请流程
识别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填写问卷星申请表
项目组会在收到您的申请表之后尽早通知您后续安排
通过入组前访谈的家长
将收到项目录取通知
2. 填写并上传保密协议
3. 交费确认录取名额
(交费后不退)
咨询申请事宜
(仅解答有关申请表填写和成员招募事项)
请添加工作人员微信账号

深泉心理*高老师
延伸阅读


Connect©项目如何工作
How Does Connect© Work?
依恋及发展
Attachment and Development
依恋是健康发展的保障。
拥有安全依恋的孩子能够舒适地探索自己周围的环境——不会非要紧紧黏着我们——他们可以自由地学习周围的新事物、发展新的关系。
当需要帮助的时候,孩子也很乐意来找我们。他们不会试图掩饰自己的恐惧,也不会在沮丧时回避我们的安抚。
安全的纽带一方面给他们提供了舒适和安全的良好平衡,另一方面也为其学习这个世界上的新事物提供了支持。
增强亲子关系
Strengthening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依恋存在于孩子和父母之间,是一种“共享的伙伴关系”。
父母与孩子一起建立关系,一起改变关系,也一起被关系改变。
父母对这段关系的理解以及随后的相应行为,对孩子的行为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通过理解与孩子之间的依恋,父母可以用有助于孩子健康发展、增强彼此之间联结的方式做出回应。
Connect©项目的治疗性目标
Therapeutic Goals of Connect©
Connect©项目聚焦于强化安全依恋的构成要素。
这意味着要加强:
养育者的体察性/敏感性(sensitivity)
养育者的反思性功能
养育者处理自己及孩子困难情绪状态的能力(二元情感调节)
养育者-儿童关系中的共享伙伴关系及多样性


Connect©项目有用吗
Does Connect Work©?
Connect©项目是一项循证干预项目,被登记录入加利福利亚儿童福利循证交流中心(CEBC)。持续的研究和评估是Connect©项目的关键组成部分,因为这样才能确保项目的高度完整性和有效性。每个运行的Connect©项目都必须在完整的评估框架下运行。正是因为Connect©项目的有效性具有广泛的实证支撑,使它在国际上成为基于依恋的青少年及其家庭治疗的骨干项目之一。

Connect©项目循证研究的论文和出版物被发表在重要的国际期刊:


可被重复的社区项目发现和研究结果(结合N~2400)
父母的抑郁情绪和压力水平在为期18-24个月中大幅度下降。这种现象最早于项目开展五周后就开始发生。
父母与青少年间被报告的攻击性行为,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抑郁情绪均有显著下降。项目结束后的随访显示,依恋关系的安全性以及家庭的积极功能在18-24个月中持续增加。
敏感及高危青少年的基因调节(DRD4)受益。
照料者的压力和抑郁情绪减轻
青少年行为问题和精神健康问题减少
依恋安全感和积极的家庭功能增强

来自国际上运行的Connect©项目父母小组的家长反馈
说实话,刚开始我对参加父母小组并不感兴趣,因为我是那种你不能对我如何教育孩子指手画脚的人。我不怎么听,我也有点固执。但小组的人们很关心彼此,引导师也很关心我们。他们让我们感觉很受欢迎,这和我最初想的完全不一样。
我真的很喜欢Connect©项目,有很多我们可以学到的处理问题的工具,并且这些工具可以被用于日常生活中。
我更理解我的儿子们了,他们需要被关注,需要的是依恋需求。
我认为父母小组给了我更多的洞见和更好的处事工具。
我是四个孩子的母亲,有两个活泼的男孩和忙碌的女孩。我认为这让我有机会改变观点,改变我如何应对单身母亲的挑战,这很艰难,这让我更清楚该怎么办了。
我们最近和孩子谈到了学校,他只是想呆在家里,而不是去上学。
我说你需要起床去上学,因为今天是工作日,他说:“给我点时间。”,于是我就给了他一些时间。最后他还是起来了,他说妈妈,我很高兴你在那一刻给了我空间,这样我就能集中精神,意识到我需要起床去上学,这就是他想让我做的。
共情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我之前参与过另外一个养育类项目。那个项目更多的是让家长保持立场而不让步。但Connect©项目能够真正地让你与你的孩子彼此理解,并建立好的家庭关系。这不仅仅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夫妻、员工和老板之间的关系,所以这真的很棒!
这简直就像是一种“黑科技”,你知道,孩子们只是处在叛逆的过程中。这段经历对我也是一种赋能,我根本没有想到会有这种变化,这看起来真的很酷。
Connect©项目实际上是一个教会你同理心的小组,以及如何退一步观察你孩子的行为。帮助我观察自己的行为并以此理解我孩子的行为。它帮助我认识到我所做的事情对我的家庭来说是不合适的,通过团队的角色扮演,它能帮助我想象并更好地理解这些。
这帮助了我的家庭很多,就像我说的它有助于我的关系,也就是我和我的另一半,以及与我的孩子的关系。Connect©项目帮助我理解,当人们做出一些行为时,背后是有原因的,它和一个依恋的原则有关系。这让我不那么容易发脾气,它帮助我认识到要冷静下来后退一步,看清情况,并总是敞开沟通的大门。它真的帮了我很多。
Connect©项目发表的部分论文和出版物列表
Leadbeater B., Walker, M., Bowen, F., Barbic, S., Crooks, C., Mathias, S., Moretti, M., Sukhawathanakul, P., Pepler, D., Angelius, K., Carr, W., Conrod, P., Pike, I., Cummingham, T., Lawlor. M. S., McGrath, P., & Lingley-Pottie. P. (2023). Disseminating Evidence-Based Preventive Interventions to Promote Wellness and Mental Health in Children and Youth: Opportunities, Gaps, and Challenges. Canadian Journal of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Benzi, I. M. A., Carone, N., Moretti, M., Ruglioni, L., Tracchegiani, J., & Barone, L. (2023). eCONNECT Parent Group: An Online Attachment-Based Intervention to Reduce Attachment Insecurity, Behavioral Problems, and Emotional Dysregulation in Adolesc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Vernon, J. R. G., & Moretti, M. M. (2022). Parent emotion regulation, mindful parenting, and youth attachment: Direct and indirect associations with internalizing and externalizing problems. Child Psychiatry & Human Development
Barrientos Bautista, R., Gallegos-Guajardo, J., García Jacobo, J. N., Dávila de Gárate, S. M., Moretti, M., & Sierra Hernández, C. (2022). Sociocultural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ttachment styles in Mexican population. Revista Intercontinental de Psicología y Educación, 23(2), 13–36
Dangaltcheva, A., Booth, C., Moretti, M. M. (2021). Transforming Connections: A trauma-informed and attachment-based program to promote sensitive parenting of trans and gender nonconforming youth.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doi:10.3389/fpsyg.2021.643823
Pasalich, D. S,.Moretti, M. M., Hassall, A., Curcio, A. (in press) Pilo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n attachment- and trauma-focused intervention for kinship caregivers.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 Adolescent Psychology.
Ranahan, P., Pascuzzo, K. & Moretti, M. M. (2021). Storying security with parents and teens: From vicious circles to strengthened relationships. Relational Child & Youth Care Practice, 34, 1, 123-130.
Forslund, T., Granqvist, P., van IJzendoorn, M. H., Sagi-Schwartz, A., Glaser, D., Steele, M., Hammarlund, M., Schuengel, C., Bakermans-Kranenburg, M. J., Steele, H., Shaver, P. R., Lux, U., Simmonds, J., Jacobvitz, D., Groh, A. M., Bernard, K., Cyr, C., Hazen, N. L., Foster, S., … Duschinsky, R. (2021). Attachment goes to court: child protection and custody issues. Attachment & Human Development, 1–52. .
Barone, L., Carone, N., Costantino, A., Genschow, J., Merelli, S., Milone, A., Polidori, L., Ruglioni, L., & Moretti, M. (2020). Training parents to adolescents’ challenges: The CONNECT parent program. Quaderni di Psicoterapia Cognitiva, 46, 31–46.
Moretti, M. M., O’Donnell, K. A., & Kelly, V. (2020). Connect: An Attachment Based and Trauma Informed Program for Foster Parents of Teens. Child Welfare, Special Issue: Twenty Years after the Foster Care Independence Act of 1999 (“Chafee”): What We Know Now About Meeting the Needs of Teens and Young Adults, 97(5), 159-178.
Ozturk, Y., Moretti, M., & Barone, L. (2019). Addressing parental stress and adolescents’ behavioral problems through an attachment-based program: An intervention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 Psychological Therapy, 19(1), 89-100. .
Alfredsson, E. K., Thorvaldsson, V., Axberg, U., & Broberg, A. G. (2018). Parenting programs during adolescence: Outcomes from universal and targeted interventions offered in real‐world setting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59(4), 378–391.
Hunt, S., Moretti, M. M., Booth, C., Reyda, N. (2018). Creating evidence based change through a trauma informed lens: Translating principles into practi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ld, Youth and Family Studies (IJCYFS), 9(1), 54-68.
Gardiner, E., Iarocci, G., Moretti, M. M. (2017). Integrative care for adolescents with dual diagnosis: Considering trauma and attachment within an innovative model for clinical practice.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Research in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10(4), 321-344.
Moretti, M. M., Pasalich, D. S., O’Donnell, K. A., (2017). Connect: An attachment based program for parents and teens. In H. Steele & M. Steele. (Eds), Handbook of Attachment-Based Interventions (First Ed.). New York, NY, USA: Guilford Publications.
Rooth, H., Forinder, U., Piuva, K., & Söderbäck, M. (2017). An Assessment of Two Parenting Training Manuals Used in Swedish Parenting Interventions. Children & society, 31(6), 510-522. .
Osman, F., Flacking, R., Schön, U. K., & Klingberg-Allvin, M. (2017). A support program for Somali-born parents on children’s behavioral problems. Pediatrics, 139(3), e20162764. .
Osman, F., Salari, R., Klingberg-Allvin, M., Schön, U. K., & Flacking, R. (2017). Effects of a culturally tailored parenting support programme in Somali-born parents’ mental health and sense of competence in parenting: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BMJ Open, 7(12), e017600. doi:10.1136/bmjopen-2017-017600. .
Högström, J., Olofsson, V., Özdemir, M., Enebrink, P., & Stattin, H. (2016). Two-year findings from a national effectiveness trial: Effectiveness of behavioral and non-behavioral parenting programs.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45(3), 527–542.
Moretti, M.M., Obsuth, I., Craig, S.G., & Bartolo, T. (2015). An attachment-based intervention for parents of adolescents at risk: Mechanisms of change. Attachment and Human Development, 18, 1-17. doi: 10.1080/14616734.2015.1006383.
Stattin, H., Enebrink, P., Özdemir, M., & Giannotta, F. (2015). A national evaluation of parenting programs in Sweden: The short-term effects using an RCT effectiveness design.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83(6), 1069–1084.
Giannotta, F., Ortega, E., & Stattin, H. (2013). An attachment parenting intervention to prevent adolescents’ problem behaviors: A pilot study in Italy. Child & Youth Care Forum, 42(1), 71–85.
Moretti, M. M., Obsuth, I., Mayseless, O., & Scharf, M. (2012). Shifting internal parent-child representations among caregivers of teens with serious behaviour problems: An attachment-based approach. Journal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Trauma, 5, 191-204.
Moretti, M., & Obsuth, I. (2009). Effectiveness of an attachment-focused manualized intervention for parents of teens at risk for aggressive behaviour: The Connect Program. Journal of Adolescence, 32(6), 1347-1357.
Moretti, M. M., Holland, R., Moore, K., & McKay, S. (2004). An attachment based parenting program for caregivers of severely conduct disordered adolescents: Preliminary findings. Journal of Child and Youth Care Wor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