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理论的基础

Photo by Erik Hesse


John Bowlby (1907-1990)是依恋理论的创始人,他是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和儿童精神病学家,临床工作对象不仅包括分析中的个人,还包括家庭和儿童。对Bowlby来说,孩子的成长环境至关重要。重要照料者与儿童之间依恋关系的质量是影响心理健康、决定今后情绪障碍和心理病理的关键因素。Bowlby不仅对精神分析持有开放的态度,而且对发展心理学、进化思维、生物学、动物行为学、控制论和信息论都持开放态度,他对依恋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弗洛伊德最初的精神分析理论。

Bowlby与Mary Ainsworth's(1913-1999)合作,后者在自然主义观察和实验室实验的背景下研究了依恋和儿童发展。依恋理论是理论发展、临床观察和实证研究的基本框架。

 

依恋的建立:一个生物学和进化学的过程
依恋的基础是生物学和进化学。婴儿的哭声,告知了看护人其身体和情感上的反应。最理想的情况是,主要看护人能确保与婴儿在物理和心理上的距离都是接近,并保护新生儿免受不利环境的影响。依恋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物-心理-互动视角。父母的接近性和敏锐的反应能力是调节孩子情绪、培养内在安全感的基本条件。涵容婴儿的痛苦和对舒适的需求,习得这种“敏锐(敏感)的反应”(由Ainsworth创造)和后来被发展研究人员称之为“调谐”的能力——不仅调整配合婴儿的生理需要,还配合婴儿的微妙情感上的感受。随着时间的推移,积极的经验不断重复,婴儿表征了经验,并形成了一个“内部工作模型”,即对依恋图式的安全体验及对这个图式的自我感知。这是安全依恋的基础,是一种自我认可他人的能力,一种“始终如一的信心”和一种有效地应对逆境的韧性的基础。

 


安全依恋和分离
安全依恋必然涉及分离。安全依恋为婴儿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平台,可以在远离父母的地方探索环境和玩耍。他们从内心深处相信当有困难时,父母会随时待命,这为个人自主意识和对未来关系的信念奠定了基础。然而,当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时,由于父母的不良依恋史和创伤,不安全依恋会被发展出来,并根据亲子互动的特点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或模式。

 


依恋:毕生过程
尽管早年经历的影响很大,但依恋并不是命定的或是对未来不可改变的预测。由于依恋会体现在所有的关系中,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后期的关系会影响早期的关系。依恋理论对于理解晚年的社会-心理现象,包括对丧失和哀悼的反应来说必不可少。同样,我们有多个内部工作模型,这些模型是在与其他依恋图式(按层次顺序组织)互动的经验过程中形成的。人们越来越重视代际传递的力量,其中更被关注的是存在关系创伤的部分,当一个本应负责在情感上给予孩子调节的人“失职”了,未经处理的创伤就遗传给后代。

 


当代依恋理论:从创伤到反思性对话
当代依恋理论不仅强调,在早期生活中出现的难以理解的依恋创伤经历会决定依恋的安全性,还强调要学会如何处理这些经历。聚焦点已经从依恋创伤事件,转移到了为寻求安全而制定的策略、可以最大限度接近照护者的方法,以及这些策略在管理痛苦情绪方面的有效性。换言之,它不仅关注消极的依恋历史,也关注如何情感性的、反思性地处理这些经历。

 


Beyond Psychological Health 超越心理健康
最后,也是最有针对性的是,依恋影响着我们的整个生命过程。这不仅关系到心理健康,而且还关系到身体健康、社会和政治行为、育儿技能以及一系列心理-躯体疾病——这些都与我们的依恋历史直接相关。这一观点得到神经生物学研究的支持。依恋理论和研究因此可以应用于普通精神病学、医学、各种形式的心理治疗、社会学、教育、社会工作、社会政策和心理健康促进。